友空间

The window of the public众森之窗

《沧浪之水》:理想与通透之争

《沧浪之水》,取自屈原"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。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",作者闫真,曾改编为电视刚《岁月)。书籍定位一官场文,厚黑学教材,成功学指引。

一介书生如何实现官场暗黑化

池大为,人如其名,是一个怀揣着远大抱负的年轻人。研究生毕业就进入体制内工作。一个清高的书生,文人风骨,看不起身边阿谀奉承、虚情假意的人际关系。后因“书生意气",“大胆发言”,被下放闲职,远离权力中心。

久居闲职的池大为,仍旧抱着浓郁的理想主义,庸碌的工作日常。却有自命不凡的强大心态。直到孩子降临,家庭的责任和生活的压力让他深感自尊的无用。"先要活者,再间活着的意义" ,于是,池大为改变了自己的想法。一介书生,成功走上黑化道路,一路打怪开级,最终坐稳厅长的宝座。

从文学性来看,这本书故事情节稍显老套,逐环相扣,每一篇章都能预测下一章会发生什么,这倒也能说明这本小说确实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,但好就好在人物心理刻画十分精准,内心的挣扎和人性的纠结赤裸裸展现在眼前,加上内容表达鞭辟入里,正是这些描写能让读者感同身受,从而意识到这绝非仅是官场文学,更是生活哲学。

书生困境还是时代使然

历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对书生的定义和标签大多是:迂腐、穷酸、固执、软弱、不懂变通。池大为也一样,接受了圣贤书的教诲,在内心深深种下了仁义礼智信的原则,看不起虚伪,反抗不公,扣上书生意气的帽子,只能落得个无人同津的下场,那逐出罗马。

从象牙塔到社会大染缸,本就是一个激发的神突点,书生不懂社会的送行规则,遭遇困境是必然的。但从高等教育出来的价值现,却为现实社会所不容,甚至是不耻,这岂不是时代的悲哀?

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后不久的80、90年代,人们尚未从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完全苏醒。主角除了从政的池大为,还有他的两个兄弟,从商的胡一兵,从文的刘跃进,三人都没法逃脱掉时代的宿命,一一背弃了自己原有的坚守,一次次被时代的巨轮碾压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是时代使然。所谓人生,确实不论体制内外,皆不过如此。在时代发展的巨轮中,作为个人只能顺应,除了改变自己无法改变其他。

那些卑鄙与伟大、理想与现实、真情与假意,都真实且矛盾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,当走出象牙塔天堂的年轻人碰上一个无所适从的时代,凭着一些热血摸滚打爬的书生.只能被社会人耻笑和排斥, “不得不”便成为了一种常态。

理想与通透

一直以来,父亲留下的《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》是池大为内心的坚守,也是他做人的标杆。

后来池大为黑化走向成功,作者这样写“池大为整个人都活通透了"。对于清高和自尊不再纠结,也放弃了父亲部给他的原则和操守。

但其实谁都明白,这是理想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倒戈投降,通透不过是扭曲的文雅表达。然而很多人对池大为的改变持支持、赞贵、敬佩的态度,甚至叹息自己没有池大为的大局观。这种解读着实让人心寒。

对于池大为的人生走向,我们无法判断对错,但当他跪在父亲坟前,说出那段话,相信你我都能体会那种背弃自我的痛苦和无奈“而我,你的儿子,却在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的口实之中随波逐流地走上另一条道理,那里有鲜花,有掌声,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,于是,我失去了信念,放弃了遵守,成为了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,我心中也有隐痛,由酒脱掩饰起来的隐痛。

沧浪之水可以濯吾心

如果说池大为那一辈人是囿于时代,因于潮流,不得不戴上面具,扭曲自己,才能换来所谓成功的人生。那么如今的时代不同了,人生也有了更多不同的选择,限于时代不再是一个无奈的说辞。

互联网让我们参与了“内卷”和“躺平”之争,“人间不值得”的口号不断响彻耳旁,但可幸的是,后浪从来不惧前浪,在时代面前,每一种观念和想法都能被接纳和被理解,我们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选择权和话语权。

阅读过去的书籍,可以体会不一样的人生,意识到时代的局限。但在为故事叹息的同时,更要看清脚下的现实。

所以,多些理想,少点通透吧,在生存面前,坚守住自己灵魂里哪怕仅有的一寸地,方能让你觉得生活是真实的人生是值得的。

众森实业集团

董事长办公室/张涛 供稿


点赞0
南昌网站建设